上海水磨_夜上海最新论坛/新爱上海

王孝真(个体经营)

主营:苹果苗,梨苗,柿子苗,石榴苗,桃苗,山揸苗,木瓜苗,枣苗,核桃苗,樱桃苗,板栗苗,杏苗,北美海棠,晚秋黄梨苗,矮化苹果苗

扫一扫,进入手机商铺

企业新闻
  • 冬季棉田管理发布时间:2009-06-17

    一、清理田园棉花上的害虫主要有红铃虫、红蜘蛛、蚜虫、蓟马、盲椿象等,一般在棉田遗留的枯枝、落叶、落铃及杂草上越冬。彻底清除枯枝、落叶、落铃,并铲除棉田四周的杂草,可有效消灭上述越冬害虫。对清除物要集中起来及时烧毁或深埋沤肥。 二、深翻土壤棉铃虫、地老虎、斜纹夜蛾、造桥虫等在土壤中越冬,可实施翻土杀灭。翻土还可增加土壤通透性,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土深度以30~40厘米为宜,把表土翻到下面,底土翻到上面,翻起的大土块可不打碎,让其在冬季自然风化。 三、灌水杀虫在翻土的基础上进行灌水,可大量杀死土壤中越冬的害虫。据试验,翻土灌水后,可使土中越冬的棉铃虫死亡率达90%以上。灌水宜在三九天进行,要灌透,一般每亩灌水量为80~120立方米。黏土地多灌一些,壤土地可少灌一些。灌水方式以沟灌为宜,使水缓慢浸厢,忌大水漫灌,灌水还可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记者 佚名) [详情]

  • 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发布时间:2011-05-18

    黄姜属多年生缠绕藤草本植物,是化工、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目前无替代原料,长期以来,一直利用野生资源进行生产,近年黄姜严重短缺,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求,黄姜人工栽培市场看好。黄姜人工栽培两年为一个周期,亩产可达2000--3500KG。1、选地:黄姜为半阳性植物,较喜温暖环境,不耐严寒,遇霜即倒苗。野生黄姜一般生长在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的稀疏林内及其边缘和稀疏灌木林中,故应选择排水良好、富有机质、土层厚、土壤疏松而湿润、透气性好的土壤种植,粘性重板结的土壤、渍水地不宜栽培黄姜,阴坡和郁闭度大的林地不宜栽培黄姜。2、选种:黄姜是用根状茎繁殖,用一年生块茎繁殖比二年生块茎好,种茎在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均可控种,选用粗细均匀、无病虫害、萌发力强的块茎作种茎,栽前根据潜伏芽的多少和种茎的大小,分成5--10CM小段,每段有2--3个健壮芽(龙头)。分好的种姜摊开凉1--2天,待伤口愈合后播种,或用草木灰醮封种茎伤面后播种,亩用种量150--200KG。3、栽种:10月至第2年3月均可栽种,一般以年前栽种较佳。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亩用腐熟猪牛栏粪2000-3000KG或鸡鸭粪1000KG,钙镁磷50KG,进口三元复合肥20KG;如没有有机肥,亩用钙镁磷50KG、进口三元复合肥30-40KG作基肥,土整平后按垄距70CM(含沟20CM)作垄,垄高20CM,每垄种2行,按行距25-30CM在垄面开二条深10CM的播种沟,然后按20CM株距栽种(芽苞向上),栽种后覆土7CM盖种。4、田间管理:(1)追肥:栽种出苗后,施2次稀薄速效肥提苗,可用10-15%腐熟人粪尿液或亩用尿素4-7KG、氯化钾4-7KG。6月下旬雨季结束前重施一次肥,促苗生长健壮,一般亩用黄姜专用肥20KG左右或进口三元复合肥20-25KG,以后看苗施肥。10月中下旬停止施肥。第二年施肥基本同较好年。(2)中耕除草:要认真做好中耕除草工作,一般每年除草3次左右,确保不发生草荒。(3)搭架引苗:苗长20-30CM时,用1.5-2.0M竹竿搭架引苗,2-3年换一竹竿。5、采控与加工:据化验,黄姜随着生长年限增长,皂素含量提高。故作为商品黄姜,提倡3年后采控,采控时间10月至第二年4月均可,采控的黄姜,除去泥土,人工切成0.5CM左右的片状或采用切片,晒干或烘干即可出售。 (记者 佚名) [详情]

  • 新植大树秋冬季要注意养护发布时间:2011-05-26

    新植大树的枝梢、根系萌发迟,年生长期短,积累的养分少,组织不充实,易受低温危害,应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一方面,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以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增强自身抗寒能力。另一方面,在入冬寒潮来临之前,做好树体保温工作。可采用草绳缠干,设立风障等方法。设立封闭式风障时,应选用苇席,彩色条纹布为宜,有利于空气流动,气体交换。顶端应敞开,周身有一定量的透气孔,忌用厚塑料布设封闭式风障。移植大树秋冬季养护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及时灌封冻水 树木的整个生命过程都离不开水。虽然冬季蒸腾量小,需水量相对减少,但是仍然影响到树木的抗寒能力和来年的生长发育。因此应在封冻前,对树木尤其是新栽植的树木灌封冻水,水渗后在树木基部培起土堆。这样既供应了树体所需的水分,也提高了树木的抗寒能力。 二、施基肥 秋季,树木秋梢停止生长后,根系又出现一次生长高峰。因此,应于秋末冬初视树木年龄大小和栽植时间的长短,适当施一些有机肥或化肥,且适量灌水,使肥料渗入,以促发新根,增强树势,为来年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整形修剪 根据园林树木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正确的整形修剪,既可调整树形,还可协调地上地下部分之间的关系,促进开花结果,又可消灭病虫害。可以在“冬至”前后进行此项工作,如果量大,可延至“春节”前后,根据树木的生长特性,将枯死枝、衰弱枝、病虫枝等一并剪除。并对生长过旺枝进行适度回缩,改善树冠内的通风透光条件,培养理想的树形。对于较大的伤口,用药物消毒,涂上煤焦油加以保护。 四、树干涂白 冬季树干涂白既可减少阳面树皮因昼夜温差大引起的伤害,即日灼和冻害,又可消灭在树皮的缝隙中越冬的害虫。涂白高度以1~1.3米为宜。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0份、硫磺粉1份、食盐1份、水40份,油脂少许。 五、清理杂草落叶 杂草落叶不仅是某些病虫害的越冬场所,而且在干燥多风的季节易发生火灾。因此,应把绿地中的杂草落叶清理干净,集中处理,既消灭了病虫源,也消灭了火灾隐患。 六、更换死树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大树移栽后,一些树木死亡,破坏了整体景观,影响市容市貌。可利用冬闲时间,对那些无可挽救的树木,尽早挖除,并补栽上相同规格的苗木。 [详情]

  • 中国景观事业高歌西进发布时间:2013-03-30

      对于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颁发的专业设计奖决不能小觑。在西方国家,景观设计行业已经成为其值得“炫耀”的重点领域。而在中国,在2004年开始设立“景观设计师”职业之前,我们的景观事业一度遭遇“惨淡经营”。  大部分古典园林被毁坏,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城市建设盲目“西化”,住宅越来越密集……在经历了部分群体的违规“扫荡”之后,有限的生态资源濒临涂炭。  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近乎劣势的背景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景观之路,可谓举步维艰。中国景观设计师此番西进国际景观设计大奖无疑打破了传统束缚的坚冰!   而作为中国建筑业的一支后起之秀——景观设计行业异军突起居然开创了“奇迹”。  4月24日,全球瞩目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专业设计奖在美国正式颁布。来自中国的3个景观项目获奖。而俞孔坚和他的团队的获奖项目台州“永宁公园”是大奖中唯一的由中国设计师在本土创作的作品。   纵观历年中国获奖项目记录,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中国景观设计师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2002年,中山岐江公园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2005年,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获ASLA设计荣誉奖、台州“反规划”获ASLA规划荣誉奖;2006年……而这些获奖作品均出自一人的“点睛”之笔。这个神秘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引领中国景观事业西进运动的幕后推手之一——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追溯我国景观事业的发展历程,在短短4年内先后有7个景观项目在国际景观设计大奖上赢得殊荣。除了俞孔坚领衔设计的4个获奖项目外,还有美国EDAW设计的苏州金鸡湖、美国EDSA设计的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度假村和美国SWA设计的台湾Lite-On电子总部。而俞孔坚和他的土人团队无疑是除美国以外唯一获奖的中国景观设计师。  有一种情感叫做感动,有一种感觉叫做觉醒,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振奋!   美国经验移植中国  “一夜之间,洋设计在中国遍地开花,于是乎德先生和“英先生”来了,美式景观设计也来了……”这是几年前流传在京城中的一句经典言词,至今仍在坊间广受影响。那时,许多“洋设计师”被不公开地定位为“反派人物”,其中就有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  而在当年中国尚未设立景观设计学科,更谈不上什么景观事业了。大多数人的景观概念还仅仅停留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对此,俞孔坚看法不同,他认为古典园林只是景观中一个小小的部分,景观是一门大的学科,包括园林设计、生态规划、城市规划等等诸多方面。如同他高呼“中国景观设计人才已接近真空带”一样,这位洋博士左脚迈出了美国国门,右脚就踩到了中国“钉子”。甚至于,只要俞孔坚发表批评言论,一些“传统派”就针锋相对,纷纷指责他是个“疯子”!这个阶段在业内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陷入尴尬境地……   如今,随着1998年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2003年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成立,这种尴尬的气氛已荡然无存。在当前中国尚未开展注册景观设计师制度的情况下,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在国际上连连获奖,无疑给这一专业在中国的发展以莫大的鼓舞。  令人忧虑的是,人才短缺、学科和观念相对滞后,已成为中国景观事业发展的瓶颈。而两个研究院的出现,填补了国内景观设计独立创作机构的空白,打破了景观设计束缚于古典园林之中的传统模式,为中国设计师参与景观事业树立了样板。如同一个景观设计职业的“孵化器”,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景观设计人才。其实,这个职业“孵化器”原产于美国。   从俞孔坚1992年走进美国哈佛大学校门起,就注定踏上了一条“取经”之路。1995年他获得了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在哈佛获得此项专业博士学位的较好人。在北京大学逸夫二楼一间有限的空间里,俞孔坚把他在美国学到的点点滴滴传授给青年学子,他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犀利批评吸引了当代青年。“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俞孔坚在美国学到的经验,在他的获奖作品中无不体现这一理念。美国易道公司曾提出:“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建筑物、社区亲近自然,创造舒适合理的生活环境。”俞孔坚和他的设计团队正是为此而来。  尽管北大和土人这两个“孵化器”给了中国景观事业生存壮大的机会,但是它同样面临着国际竞争中的困难。一个网友的留言表达了我们的心声:“为中国而设计,希望明年会有更多中国设计师扬威世界景观的舞台!”   洋装穿在身 还是中国心  俞孔坚,还是那个哈佛博士,但他在美国所学到的景观专业已不隶属于美国,而是毫无保留地带到了中国大地,精心培育以至开花结果。  几年来,俞孔坚和他的团队所取得的业绩不胜枚举,我们在几次西进运动后看到了中国景观事业的重大变革:我国从2004年开始,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确认“景观设计师”职业;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大学成立景观设计学硕士点,并批准北京大学等25所大学试招在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2006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景观学等高考招生的25个新增专业,至此结束了景观设计专业没有本科的历史。  如果说俞孔坚就是引领中国景观事业西进运动的幕后推手有点过,但至少他对这个新兴职业“加速度”发展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高额美金,优越的生活环境留不住这位黄皮肤青年。连美国人都感到纳闷:是什么让他如此着迷?以致于非要回国不可。是那些惨败的树林、恶臭的河道还是污染了的池塘……对,正是这些令俞孔坚牵挂的地方成了他迷恋之处。回国后的较好件事,就是着手改造这些“心病”,让它们回归自然,保存生态环境,在非常时期造就了非常景观。  虽然离开了美国的圈子,但与大洋彼岸的接触从未间断过。4月29日,在纽约举办的城市化与全球化国际会议上,俞孔坚提出“中国当代城市与景观设计探索”的主旨思路,引发国际广泛关注。不仅如此,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俞孔坚出场,就会抛出中国景观问题来探讨。哪怕有人给出的是“馊主意”,他也会仔细聆听。在他的内心深处,渴望更多的国际设计大师关注中国才好。可见,这条“取经之路”已经不再单纯地指向美国了。  俞孔坚的这种“中国情节”终于有了回报:从2004年开始,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Martha Fajardo女士等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频频光顾北大,参与中国景观事业并发表精彩言论。与此同时,中国景观设计师也纷纷走出国门,寻找各自的空白点。  现在,俞孔坚和他的设计团队都鼓足了干劲,为下一个西进夺奖目标而做准备。在他们看来,西进的目的不在大奖本身,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誉,一个民族的荣耀。   虽然,中国的景观事业尚未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但一场兵不血刃却又互不相让的激烈角逐已经拉开序幕。中国景观事业能否继续一路高歌?我们翘首企盼! [详情]

1/1 记录数:4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末页

咨询热线: 邮箱: 在线咨询:农苗网客服 点击即时交流

Copyright ©2012-2024 农苗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