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_夜上海最新论坛/新爱上海

甘肃兰州红古区夹滩苗圃

主营:苗木

扫一扫,进入手机商铺

企业新闻
  • 利用酸枣嫁接大枣技术发布时间:2010-05-21

    一、嫁接时期:枣树以枝接为好,成活率高,生长快,结果多,早丰产,效益高。春季枣芽刚开始萌动从3月下旬开始至7月底以前都可进行嫁接。较佳嫁接期在清明节前10天至后20天。可当年嫁接,当年成苗,当年可开花结果,效果非凡。二、接前准备:1.选择嫁接地点:必须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山地、沟坡和梯田的埂堰边上的酸枣树进行成片嫁接,综合管护,否遭遇达不到丰产丰收的预期目的。2.嫁接前要进行清棵选株:野生酸枣树多密集丛生,无距无行,嫁接可按设计要求3-4m或2-3m的株行距留苗,余者全部清除刨掉。3.备好接穗:要选用那些珍、奇、特大枣的品种来嫁接培育丰产果园,从品种特性显著,丰产性能良好,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枣树上剪取粗壮的二次枝或枣头作接穗。嫁接前先将其剪成小节,每节接码顶端必须具有1个健壮的枣股或1个健壮的芽子。然后这些接码小节放入溶化的石蜡液中进行蜡封处理,将蜡封好的接穗装袋成纸箱内,贮藏于冷凉处备用。三、嫁接方法:1.小苗腹接法。砧木直径在0.5-1.5cm范围内,可用腹接法嫁接。嫁接时先将接码下端削成5cm的斜面,再于斜面背后下端削成2cm长的小斜面。砧口的切法在砧苗离地面7-8cm处入刀,向下斜切1个6cm长的接口,将接穗的大面向外插入接口,并使二者的形成层相互吻合,对种结好,然后剪去接口以上的砧木苗,用2-2.5cm宽的薄膜塑料条将接口绑紧封严。2.插皮接法。凡砧木直径大于1.5cm者皆可用此法嫁接。先在接穗下端削1个长5cm的马耳形斜面,再于斜面背后两侧各轻削一刀,深达韧皮部即成。在嫁接处将砧木锯断,削平砧面,用刀尖将形成层挑开后随即将接穗插入,较后用塑料布条把接口与砧大绑紧封严。四、注意事项:1.蜡封接穗操作过程中,蘸蜡液的速度要快,蜡液的温度要保持在100℃。春季嫁接用的接穗,可提前一周或半月采回封蜡备用,存放在冷凉处用湿沙埋藏,一直可用到5月中下旬。夏季硬枝接穗,较好是随用、随采、随封、随接,如果搁置时间太长会影响成活率。2.嫁接刀具要锋利,做到削接面,平滑,操作要快,绑扎要细致严密。3.为保证嫁接成活率和生长发育良好,必须清除嫁接后在砧木上萌发的大小萌芽,要适时解除接口上的绑扎带,设立防护接芽的支柱,避免嫁接苗被大风吹折,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和锄草等工作。 (记者 佚名) [详情]

  • 杏树栽培管理技术要点发布时间:2010-07-22

    1 土壤管理      1.1 深翻   秋季深翻20cm,保持土壤通透性,增强保肥蓄水性能,提高肥力,有利于根系的生长。      1.2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的目的是疏松土壤表层,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和防止与杂草争肥水的作用,一般在果田灌水后进行,深度10cm左右。      1.3 幼龄杏园间作   杏树定植头3年,地面空隙大,可有效利用行间地面,种植间作物。间作作物以矮秆作物为宜,以不影响幼树正常生长为原则,间作物与杏树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与幼树争肥水、阳光。      1.4 杏园覆盖   在杏树树冠下的地面覆盖草、秸秆、落叶、塑料薄膜等,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散失,起到保墒作用。经1~2年腐烂后,结合深翻土壤埋入地下,可大大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养分的含量。      2 施肥      合理施肥可促使树体生长健壮,花芽分化,增加完全花的比例,提高坐果率,减少落果,延长结果年限,使杏园丰产、稳产。      2.1 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二铵,在秋季开沟施人。      2.2 追肥   根据杏树生长结果的需要。在春季开花前和坐果后,分两次追肥,以尿素为主,结合少量二铵,开浅沟施,为促进坐果和果实发育。叶面喷肥。      2.3 施肥方法   杏树的根系强大,分布范围广而深,施肥应略深一些,深度一般为40~60cm。施农家肥深施,追肥可稍浅。常采用半环状沟或放射状沟施肥法,每年在行两侧的树冠外围交替开沟施肥。一般全年施农家肥10~100kg/株,化肥0.3~1kg/株,幼树少施,大树多施。      3 灌水      灌水应注意几个关键时期,采取开沟灌溉,避免大水漫灌。   在杏树萌芽前灌一次透水。以满足开花及枝叶生长所需的水分。开花后及果实膨大期灌一次透水,提高坐果率及果实质量。果实成熟前20d灌水一次,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但果实成熟期应不灌或少灌水,以免落果和裂果,结合施基肥灌一次封冻水,有利于杏树安全越冬。      4 整形      生产上常采用自然圆头形,这种树形是顺应杏树的自然生长习性,人为稍加调整而成,无明显中心干,整形方法是在苗木定干后,在整形带内选留5~6个错落杀生的主枝,除较上部一个主枝向上延伸之外,其余皆向外围伸展。主枝基与树干呈45~50°。   当主枝长达50cm时摘心或剪截,促其生成2~3个侧枝,当侧枝生长至30~40cm时摘心,在其上形成各类结果枝并逐渐形成枝组。   自然圆头形修剪量小、成形快,定植2~3年即可形成。进入结果期早,因主枝较多,容易丰产。但到后期树冠易郁闭,结果部位外移,需注意回缩和通风透光。      5 修剪      杏树萌芽力强、成枝力弱、枝条少,但新枝上容易形成花芽结果。所以,修剪上应注意培养新枝,使枝条分布均匀,注意通风透光和衰弱果枝的更新复状、冬季修剪主要采取短截、缩剪、疏翦、延放等方法,调节树势,维持树体生长与结果的平衡。夏季修剪主要采取拉枝、抹芽、除萌、摘心等方法,控制树势,增加枝条分枝数量,培养结果枝组。      6 不同树龄时期修剪要点      6.1 幼树的修剪   幼树生长势强,为扩大树冠,宜对主、侧枝延长枝进行剪截。采取强枝轻翦,弱枝重剪,以剪去原枝条的1/3~2/5为宜,避免过重修剪,多保留小枝,以加速成形,提早结果。      6.2 结果初期的修剪   剪截各级主枝、侧枝、延长枝,留饱满对芽,继续向外延长,疏除骨干枝上直立的竞争枝、密生枝及影响光照的交叉枝。短截部分非骨干枝和中庸的徒长枝,促生分枝成为结果枝组,对于树冠内部方向和位置合适的徒长枝要缓放。      6.3 盛果期的修剪   对各级主枝、侧枝的延长枝和其他骨干枝进行短截,疏除树冠中下部较弱的短果枝,留下强枝;疏除树冠中的过密枝、交叉枝、重叠枝,以增强树膛内光照,更新一部分结果枝组,树冠外围发生的下垂枝可回缩到一个向上的分枝处以抬高角度。      6.4 衰老期的修剪   此时期要加强肥水管理,才能实现修剪目标,主要修剪方式为回缩。一般分2~3年完成回缩任务,回缩衰弱的多年生枝,宜在早春萌芽前进行,同时涂上油染或石硫合剂,保护伤口。 [详情]

  • 中国菟丝子危害发布时间:2011-09-19

    白三叶是豆科三叶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茎叶茂密,花色鲜艳,建植迅速,生育期长,耐阴性好,侵占性强且可免于修剪。因此,被广泛地用作草坪地被和水土保持植物,是一种优良的绿化地被品种。但近几年,一种寄生性的恶性杂草———中国菟丝子,严重危害白三叶,影响了其应用和推广。   中国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是菟丝子科菟丝子属植物,又称大豆菟丝子、黄丝、无根草、金丝藤等,除危害白三叶外,也危害一串红、菊花、地肤、扶桑等多种园林植物。  危害症状中国菟丝子以其茎蔓缠绕在白三叶的茎、叶上,吸器与白三叶的维管束系统相连通,不仅吸收白三叶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白三叶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导致白三叶矮小、生长衰弱、叶片黄化,严重时使白三叶萎蔫死亡。笔者所在的华北石油矿区的部分白三叶被中国菟丝子危害严重,有的只能全部铲除。   形态特征中国菟丝子种球直径约3毫米,内含种子2粒至4粒,种子椭圆形,长1毫米至1.5毫米,宽约1毫米,淡黄色,表面略粗糙。茎约1毫米,橙黄色。花淡黄色,聚成头状花序;花萼杯状,长约1.5毫米;花冠钟形,白色,稍长于花萼,浅5裂。   生长习性中国菟丝子以种子越冬,翌年夏初适宜条件下,留存在土壤中一两厘米内的中国菟丝子种子开始发芽出苗。刚出苗的植株直立,黄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8天左右没有遇到寄主自然死亡。如遇寄主后,做左旋缠绕于寄主上,很快生出吸根与寄主紧密结合,茎逐渐变为淡黄色,线状,然后根失去活力,完全靠吸收寄主养分生活。产生吸根后的中国菟丝子幼茎不断延长分枝,向周围缠绕与寄主接触处,形成一蓬状无根的黄色藤。   中国菟丝子一般夏末开花,秋季陆续结果,9月至10月成熟,成熟后蒴果破裂,散出种子。中国菟丝子的结实量很大,每株能产生2500粒至3000粒,发育好的植株种子数量可达数万粒,种子生命力可持数年之久。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增施肥料,促使白三叶生长整齐茂密,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中国菟丝子的缠绕,而且使已发育的中国菟丝子幼苗不能吸附寄主,或已吸附的中国菟丝子幼苗不能蔓延,从而减轻中国菟丝子的危害。   2.及时人工清除,太阳暴晒后烧掉。特别是在开花前一定要清除,防止成熟打籽。   3.化学防治。轻度发生时,可用48%地乐胺乳油150倍至200倍液进行茎叶喷雾,每平方米用药液75毫升至150毫升。   4.生物防治。用活孢子含量为3000万/毫升的“鲁保一号”生物制剂,每平方米三四毫升,于傍晚、阴天或雨后直接喷洒于中国菟丝子的蔓茎上,使用前打断蔓茎造成伤口,利于“鲁保一号”的毛炭疽菌浸入。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两三次,效果较好。      5.中国菟丝子危害严重的地块,较好换种其他地被植物。     6.加强植物检疫,中国菟丝子的种子可随花木种子和苗木的调运做远距离传播,发现时应及时连同寄主一起销毁,防止扩展蔓延。 [详情]

1/1 记录数:3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末页

咨询热线: 邮箱: 在线咨询:农苗网客服 点击即时交流

Copyright ©2012-2024 农苗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