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_夜上海最新论坛/新爱上海

周至联星苗木基地

主营:绿化苗木花卉,绿化苗木花卉,绿化苗木供应,绿化工程承包,绿化工程预算

扫一扫,进入手机商铺

企业新闻
  • 黄栀子栽培要点发布时间:2009-07-13

    品种来源:江西野生资源。特征特性: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以果入药;常绿灌或小乔木;叶对生或主枝轮生,倒卵状长椭圆形;花单生枝顶或叶腋,白色,浓香,花冠高脚碟状;果实卵形,具6纵棱,种子扁平。适宜地区:丘陵山地均可。栽培要点:喜肥,以多施薄施肥为宜。园地土壤ph5.0—5.6,排水良好;小苗移栽后每月追肥一次;每年5—7月各修剪一次,剪去顶梢,促使分枝,形成合理的树冠。采果后可结合清园进行培土,施农家肥,每年必须挖穴埋有机肥二次,并喷0.15%硼砂,谢花四分之三时,可用50ppm九二0或8—10ppm2,4-d加0.3%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可提高座果率。 较新信息 让米兰日日见花大树移栽假活是何原因 种好多肉花卉的关键是什么 山水盆景的植物种植 (记者 佚名) [详情]

  • 土壤管理三步走果树健壮果子优发布时间:2009-09-26

    土壤是苹果生长的基础,不加管理的果园土壤紧实、通气不良、微生物活动能力低,土壤肥力差。据试验,土壤中氧的含量不低于10%,根才能正常生长。土壤中有害盐类的含量,也直接限制着苹果根系的生长,如碳酸钠、硫酸钠、氧化钠等。加强果园土壤管理,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果园清耕果园清耕是指在果园内不间作,而实行清耕的方法。清耕主要是行间耕翻和株间中耕除草,行间耕翻以秋耕较好。春耕不利保墒、果树伤根也不易恢复,但沙荒地秋耕不利固沙保墒,春耕较好。早春可在行间“顶凌耙耱”,以利保墒和提高土壤温度。一般在春天浇水后或雨后,应及时在株间中耕除草,防旱保墒,特别是盐碱地,雨后或浇水后及时中耕防止土壤板结与返盐。沙地果园春季风多干旱,应少中耕,以免土壤流失,株间中耕,雨季宜浅,一般以除掉杂草为原则。但如果降水量大,土壤水分饱和,则应以深中耕晾晒土壤,以免根系因缺氧而造成烂根。二、果园生草果园生草能有效的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团粒结构,减小土壤温度变幅,利于苹果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土壤粘重、沙荒、盐碱果园,实行生草优点更为显著。果园生草草种可用紫花苜蓿、三叶草等。当春季地温升至15℃以上时,即可播种。也可在夏末秋初播种。播种后较好年,生草应施肥。当草长至30厘米以上时,即可割草并把草覆于树下,或埋于树下或进行沤肥。每年割草3-4次。据报道,实施生草的果园内,土壤里菌根多,能有效的提高磷肥的吸收,对贫磷区果园更为重要。三、果园间作在果园栽植3-4年前,因树龄小,地面覆盖率低,为充分经济的利用土地,合理的利用光能和空间,可在栽植的行间间作矮型作物。如花生、薯类等。但不可间作与树体生长有矛盾的高秆作物,也不可在行间培植吸取肥力强的林果苗木。更不能在秋季间作需肥水多的叶菜类蔬菜;如大白菜等。间作物的种类主要考虑以下几点:较好,间作物必须植株矮小,不影响树体的通风透光和正常的生长。第二,间作物要便于管理,病虫少,不传播病虫害。第三,间作物生育期要短,需肥水少,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理化性质的改善。良好的间作,既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证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流失、返盐、返碱,能封滩固沙。应当指出的是,较近几年我国大部分果区推行果园覆草,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质。具体做法是在5-6月间,用麦秸、山草等覆盖树下,厚度约15-20厘米。在上面稍加土压实。这样连续覆草2-3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可明显提高。既提高了土壤肥力,保土蓄水减少地面径流与蒸发,又改善土壤性质,缩小温度变幅和灭草免耕,应大力推广。(记者 不详) [详情]

  • 蔬菜落蔓技术发布时间:2011-04-11

      落蔓技术是温室和大棚蔬菜延长生长期、实现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1、落蔓的作用   落蔓可使生长势强、结果期长、用高架栽培的中晚熟蔬菜品种获得优质高产。落蔓能使叶片均匀分布,保持合理采光位置,维护较佳叶面积状态,提高光合效率,同时利于农事操作。   2、落蔓时间   当植株生长点接近棚顶,摘除下部黄老病叶,无叶茎蔓离地面30厘米以上时,要及时落蔓。落蔓宜选晴暖午后,茎蔓含水量低、组织柔软时进行,不要在茎蔓含水量较高的早晨、上午、傍晚及浇水后落蔓,以避免和减少落蔓时伤茎。   3、落蔓前准备   (1)控水。落蔓前7—10天较好不浇水,以降低茎蔓组织中的含水量,增强其韧性。   (2)减少病源。茎蔓下落前应把茎蔓下部老黄病叶去掉,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该部位的果实也要全部采摘下来,避免落蔓后,叶片和果实在潮湿的地面上发病,形成发病中心。   4、落蔓要领   (1)松绳绕蔓。将缠绕茎蔓的吊绳松下,顺势把空蔓落于地面,不要硬拉硬拽。空蔓要有秩序地于同一方向,逐步盘绕于栽培垄两侧。盘绕茎蔓时,要随着茎蔓的弯向把茎蔓打弯,不要硬打弯或反方向打弯,避免扭裂或反方向折断茎蔓。开始茎细时,落蔓间隔时间短,绕圈小,茎粗后间隔时间稍长,绕圈大,可一次下落茎蔓长的1/3—1/4。   (2)留叶数和株高。保持有叶茎蔓距垄面15厘米左右,每株保持功能叶20片以上,株高维持在0.8米(棚南)—1.5米(棚北)。   5、落蔓后的管理   (1)温度。落蔓后的几天里,要适当提高温室内的温度,促进受伤茎蔓的伤口愈合。   (2)喷药。为防止病菌从茎蔓和叶片伤口侵入,根据作物种类、季节及其常发病害,落蔓后随即选用对路药剂,喷洒防病。   (3)肥水。落蔓虽能降低植株的结果位置,但却不能缩短结果部位与根系的实际距离,加之营养体越来越大,如肥水供应不足,会造成结果质量越来越差。因此应供应充足肥水,以满足植株生育需求。   (4)整枝。落蔓后,茎蔓下部长出的侧枝应及时抹掉,以保证主茎的营养供应。上部按正常管理即可。 (记者 不详) [详情]

  • 怎样提高花卉出苗率发布时间:2011-07-28

      在花卉栽培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播种一些比较细小的种子,出苗很少,甚至不出苗。要想提高花卉出苗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种子的特性了解种子的特性,包括其发芽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这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德国报春不能浸种,浸种后易失去活力;花毛莨的种子喜低温,育苗温度宜在8℃左右,超过12℃就很难出苗;矮牵牛、大岩桐等种子则要在25℃左右的温度下催芽,若浸种后搁置在低退处1~2天,种子就可能烂掉,不出苗。有些种子是喜光的,有些是嫌光的,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育出好苗。   二、育苗容器的选择宜选用长50~60厘米、宽30~40厘米、高8~10厘米、底部有很多小孔的硬塑料育苗箱育苗。可用木板自己制作,大小视播种量来定,高度不要太高。太高时,若盛土多,久涝不易干;若盛土少,高出的四壁又影响光照。制作好的育苗箱底部要打排水孔,且使用前一定要用水浸泡2~3天,泡透为止,否则箱与土易分离。   三、基质配比将充分腐熟过筛的厩肥、腐殖土、细沙和园土,按2:1:1:1的比例混匀,用能筛下高粱的筛子过筛,并经阳光暴晒一天消毒。   四、装箱步骤先往箱底铺一层1~2厘米厚、黄豆粒大小的煤渣,再把准备好的基质铺于其上并整平,厚4~5厘米,然后用筛面的筛子筛上一层细土,厚约1毫米即可,填充土粒,以免细小的种子陷入基质中,无法出苗。但细土不可过多,否则易生苔藓。   五、播种方法将种子与细沙按1:1500的比例放在盆中拌匀,然后均匀地撒在细土上,随即用光洁的木板在细土上轻压一下,不要压实,使种子与细土融合即可。较后把育苗箱放在水中浸水,水位不能超过土面,随浸随加水,直到浸透为止。将浸透的育苗箱从水中拿出,盖上玻璃板保湿(不要用塑料膜,因其易滴水伤苗),稍控水,立即搬到适宜种子出芽的环境中。视品种而定,快的4~5天即发芽,慢的则7~10天才发芽。种子发芽后即拿开玻璃板,待大部分出苗后再移到适宜生长的场所养护。值得注意的是,花卉真叶不超过2片时,决不可从其上方喷水。(晁豪 洪慧) [详情]

  • 珍惜春天发布时间:2011-08-28

    一年中春季为兰株生长的黄金季节,亦是兰株萌发的关键时间,兰株新苗生长的好坏关键在于春天。在很多地区季节气温变化异常迅速,春天非常短暂,适合兰计生长的温度非常短暂,在有些地区出芽较迟的草芽当年很难成苗,因此,利用初春时节提前催苏在一年中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兰株复苏萌动温度在10-12摄氏度,催苏在5-8摄氏度为宜,方法是注意保温增温,浇水可用高于气温3-5摄氏度的温水浇灌,绝对不能超过5摄氏度,初春时节气候变化异常,冷空气常常反复,做好夜间防寒防冻工作十分重要;经催苏后的兰株应及时施基肥一次,每月喷叶面肥2-3次。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春季浇水。施肥等日常管理工作。一般来说阴天和雨天应停止浇水和施肥,阴天和雨天兰株光和作用功能减弱或停滞,需水量减少;根部及叶面吸收肥力功能减弱,过量水肥会对兰株造成伤害。在春季兰株的较佳浇水、施肥时机是阳光明媚,风力2-3级上午10点气温在12摄氏度以上的天气。施肥以薄为好以勤为上。养兰人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情况,以天气预报作为浇水工作的指南。如兰盆已到浇水时间恰遇阴雨天气,空气湿度80%以上;大可不用浇水,待天气晴朗后再浇不迟。每次浇水要预知浇水后2-3天的天气情况,根据后2—3天的天气情况决定浇水量,以雨前植料含水量为扣%为较好,较忌刚浇完水便通连日阴雨,因为雨天空气湿度大,植料水分蒸发量小,通风差,会造成兰根呼吸困难,此类情况虽不致倒苗但对壮苗、发苗十分不利。 (记者 佚名) [详情]

1/1 记录数:5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末页

咨询热线: 邮箱: 在线咨询:农苗网客服 点击即时交流

Copyright ©2012-2024 农苗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