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_夜上海最新论坛/新爱上海

嵊州市山口花木专业合作社

主营:美国改良红枫,美国红枫,鸡爪槭,玉兰,桂花

扫一扫,进入手机商铺

企业新闻
  • 兰花栽培的10个注意要点发布时间:2009-05-12

      2、旧盆要消毒:栽植兰花原则卜都要用新盆,但大量栽培盆器只用一次太可惜,可以用消毒剂消毒旧盆,再次使用。   3、盆子勿太大:小株栽大盆,植料用量就多,容易导致通气不良,浇水的湿度也不易均匀。若多浇水吸水太多,植料不易干燥,细菌易侵入,导致根部腐烂。   4、兰株要浅植:种植兰株不可深植,深植基部长期潮湿会腐烂。种植时,将植料填充根部,基部或假球茎必须露出,不可埋入植料里面。   5、新芽摆中央:种植兰花不是全株种在盆的中央,应该把新芽摆在盆的中央,暂时看来是歪斜一边,但将来新芽长大开花便在盆中央了。   6、根部要展开:种植兰花根部要向四面八方均匀展开,不可挤压成一团,这样每条根才能接触植料,通气也良好,否则容易腐根。   7、株身要固定:兰株不能深植,所以常常有摇摇欲坠站不稳的现象,因此必须用支柱,绑线或利用吊钩当支柱加以固定,使它不会动摇,伤及基部。   8、植料稍压紧:兰花植料必须要求通气,排水良好,但植料也应稍压紧,否则基部空间太大,根部生长不良。正确的方法是从两侧压实,不是从上面重压。   9、数天不浇水:新种植兰花,根部可能受伤,伤口涂了杀菌剂,3至5天不浇水,才能达到药效,也能促进新芽新根生长。这是兰花和一般草木花卉不同的地方。   10、避免强光照:新种植的兰花,都必须避免强光直射,以防脱水过度,应放置于暖和而荫蔽的地点,可以喷雾提高空气中的湿度,直至兰株恢复正常生长。 (记者 佚名)   2、旧盆要消毒:栽植兰花原则卜都要用新盆,但大量栽培盆器只用一次太可惜,可以用消毒剂消毒旧盆,再次使用。  3、盆子勿太大:小株栽大盆,植料用量就多,容易导致通气不良,浇水的湿度也不易均匀。若多浇水吸水太多,植料不易干燥,细菌易侵入,导致根部腐烂。  4、兰株要浅植:种植兰株不可深植,深植基部长期潮湿会腐烂。种植时,将植料填充根部,基部或假球茎必须露出,不可埋入植料里面。  5、新芽摆中央:种植兰花不是全株种在盆的中央,应该把新芽摆在盆的中央,暂时看来是歪斜一边,但将来新芽长大开花便在盆中央了。  6、根部要展开:种植兰花根部要向四面八方均匀展开,不可挤压成一团,这样每条根才能接触植料,通气也良好,否则容易腐根。  7、株身要固定:兰株不能深植,所以常常有摇摇欲坠站不稳的现象,因此必须用支柱,绑线或利用吊钩当支柱加以固定,使它不会动摇,伤及基部。  8、植料稍压紧:兰花植料必须要求通气,排水良好,但植料也应稍压紧,否则基部空间太大,根部生长不良。正确的方法是从两侧压实,不是从上面重压。  9、数天不浇水:新种植兰花,根部可能受伤,伤口涂了杀菌剂,3至5天不浇水,才能达到药效,也能促进新芽新根生长。这是兰花和一般草木花卉不同的地方。  10、避免强光照:新种植的兰花,都必须避免强光直射,以防脱水过度,应放置于暖和而荫蔽的地点,可以喷雾提高空气中的湿度,直至兰株恢复正常生长。 [详情]

  • 阔叶树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技术发布时间:2010-04-14

    一、操作要点: 1.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采伐迹地,一律不准炼山,防止因炼山而烧死林地上目的树种的种子、幼苗、幼树,破坏生态环境。 2.采用人工方法,清理林地。对采伐迹地内的枝桠材、藤蔓、地被物等,沿山坡水平线放置,每隔4m堆积成一条带,任其自然腐烂,既可减少林地水土冲刷,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3.抓好幼林抚育,每年夏秋一次。抚育时,在搞好锄草、劈除多余萌芽条基础上,对林中空地坚持适地、适树原则进行补植。 4.调整树种结构,确保目的树种生长。幼林3~4年生时,应进行一次树种结构调整,坚持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劣留优等“三砍三留”原则。每亩保留120~160株,分布均匀。 5.及时间伐,促进成林成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树种繁多,结构复杂,要求技术水平较高。在抚育间伐过程中,应认真调查,合理设计,落实专人实施、确保质量。 二、适用范围; 1.近年来采伐的阔叶树林分,而又未更新的采伐迹地。 2.具有足够针阔叶树种的幼苗、幼树和萌芽条的荒山坡, 3.地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林、护岸护提林,风景林。 三、经济效益: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法,是遵循树木的生物学特性,采用人工诱导技术恢复森林,具有投资省、树种多、生长快、生物量高,生态功能强等特点。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其投资仅为同等人工林的1/3~l/4,而生物多样性可达30~50种,为人工林的10~15倍。植物群落较稳定,阳性、阴性树种错落有序,层次重叠,较大限度地利用水、肥、光和热,提高森林单位面积产量。对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抗病虫害能力,比纯林提高2--3倍。 [详情]

  • 大豆摘顶增产新技术发布时间:2010-09-18

    大豆顶芽生长力强,消耗养分多,进行大豆摘除顶芽,使养分转移到角果上,有利增产,特别是土壤肥力较高、长势旺盛的大豆,及时进行摘除顶芽,增产效果更为显著。大豆摘除顶芽的方法是:在大豆生长高峰初花期,摘去主茎顶端2~3厘米嫩头,使顶端生长受到抑制,让养分集中供给生殖生长,促进多开花、多结荚,有利促使植株矮壮,增强抗逆性。大豆摘顶应做到“三宜”、“三不宜”:宜早不宜迟,要在盛花前进行,开花后不要摘顶;宜肥不宜瘦,肥水好、肥力高、长势旺盛的植株可摘顶,反之不宜摘;宜稀不宜密,对长得密的植株不宜摘顶,对稀植的大豆、长势旺盛的植株要适时摘顶芽,这样有利增产。大豆在开花时,适时适量喷洒0.05%~0.1%浓度的钼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记者 佚名) [详情]

  • 目前我省旱地蔗区有哪些良种?种性和相应的栽培技术如发布时间:2011-04-23

    目前我省旱地蔗区栽培的甘蔗品种较多,但主要品种是粤糖63/237、新台糖10号、粤糖79/177、新台糖1号、粤糖81/3254、新台糖2号、桂糖11号、印度997、粤农81/762等。上述品种中今后仍会继续推广扩大种植面积的是新台糖10号、粤糖79/177、粤糖81/3254和粤农81/762等品种。而其他品种的面积如粤糖63/237会继续下降,新台糖1号、新台糖2号、桂糖11号和印度997则会保持目前面积或个别品种如新台糖2号略有扩大的可能。在水田蔗区已介绍了新台糖10号和粤糖81/3254等,在此只重点介绍粤糖79/177、粤农81/762、新台糖2号。  粤糖79/177为中茎早中熟品种,高产稳产、高糖,粗生易管,耐旱,宿根性好,在较干旱瘦瘠的高旱坡地种植更表现出其增产作用。但该品种后期容易出现早衰,宿根蔗常有黑穗病。故栽培上应施足基肥,适当追施壮尾肥。宿根蔗应加强对黑穗病株的拔除和防治。  粤农81/762,属中大茎中熟品种,较高产、稳产、高糖。萌芽好,分蘖力强,苗期生长粗壮,但生长较慢;中后期生长较快且持续较长时间,宿根性较强,较耐肥、耐旱,后期感染环斑病。栽培上注意该品种适于水田、坝地、基水地种植,但以排灌方便、肥力中等的土地更合适,然而在旱坡地种植也表现耐旱高产和高糖,在太旱瘦的土地不宜种植。由于本品种分蘖力强,下种量不宜过多,苗期要加强水肥管理,冬植复盖地膜更能发挥其增产作用。生长中后期应注意对环斑病防治。  新台糖2号为中茎中熟糖分较高、高产稳产品种。本品种萌芽好,分蘖力强,有效茎数多,整个生长期旺盛,适应性强,抗风、抗病、耐旱耐鼠害。但苗期螟害枯心苗较多,生长前中期蓟马为害。因此栽培上应注意其前期糖分稍低,应早种早管,延长生育期以提高其糖分。另外苗期应及时做好蔗螟的防治,而生长前中期则应注意防治蓟马。(记者 不详) [详情]

  • 杏树造林怎样提高成活率发布时间:2011-09-18

    1. 选育优质健壮的苗木: 苗木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造林的成败,杏树苗木的侧根不甚发达,不仅要培育优质壮苗,而且要严格苗木标准,选用1?2年生壮苗,苗高不低于70厘米,地径0.80厘米以上,苗木健壮,根系完整,无病虫、无损伤,主根长20厘米以上,5厘米以上的根有10条以上。    2. 提早整地筑坑蓄水 :在造林前1年的雨季来临前,按栽植密度提早预整修好鱼鳞坑,坑长100厘米,宽70?80厘米,坑内土壤深翻熟化,外高内低,外筑半圆形土埂,以便积纳泾流雨水,解决跑水干旱困难,为苗木生存创造条件,整地时要拣除石块、草根等杂物。    3. 选择适宜的起苗时机: 杏树一般萌芽前均可栽植,但以春季树芽开始萌动时栽植成活较好,此时温度回升,树体贮藏养分已从根部回流枝干,苗木不会因脱养而衰枯,同时伤根也易愈合再生,缩短了缓苗时间。起苗宜与栽植结合进行、就近用苗,随起随栽,减少中转时间、防止苗木失水。切不可在苗木发叶后栽植。    4. 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 苗木起出后,要剔除残次苗、伤损苗,远距离运输的要保湿快运,避免根系裸露失水。一时栽不完的要假植淋水保存,栽植前采用肥浆蘸根,采用黄土25份,过磷酸钙3份,水100份、混匀蘸根。也可用磷酸二氢钾1份、黄土25份、水100份,搅拌均匀,将苗根浸蘸泥浆,蓄肥保湿,促进成活。    5. 实施细致的栽植方法 :杏树栽植可适当深栽,栽植穴大小适中,以不窝根、露根为宜,栽植深度深于原来2?3厘米。苗子放入坑穴后要整理根系,使根系舒展,分布均匀,扶正苗子后略提苗,分次覆土,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及“深埋、砸实、根展”等技术要点栽植,确保栽植质量,提高成活率。    6. 保证完善的管理 :杏树栽植后要及时检查成活情况,及时补植;干旱少雨时有条件的可浇水增墒;树盘内要经常中耕灭草;适时防治病虫害;要防止牛羊践踏和人为破坏,严禁在幼林地砍柴、放牧。 [详情]

1/1 记录数:5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末页

咨询热线: 邮箱: 在线咨询:农苗网客服 点击即时交流

Copyright ©2012-2024 农苗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