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_夜上海最新论坛/新爱上海

东方市大田镇云松瓜果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主营:木瓜水果,柠檬,乌紫地瓜,海南朝天椒,菠萝蜜,火龙果,椰子,杨桃,桔子,红毛丹,哈密瓜,南瓜,青瓜,豇豆,苦瓜,贝壳工艺品及加工,海南海鲜,绿化,鲜花,海南特产

扫一扫,进入手机商铺

企业新闻
  • 桂花养护技术发布时间:2009-06-23

    盆栽桂花的花后施肥:盆栽桂花开花后树 体营养消耗大,单靠盆土中的养分 难以满足桂花花后生长的需要,这 时应对桂花施2一3次高浓度的有机氮肥水。常用的有机氮肥水有腐 熟豆(芝麻)饼肥水和羊跻角肥水。 在夏季生长旺盛期可每隔10 天进行次根外追肥,以叶而喷洒 800倍磷酸二氢钾。为了改善土壤 酸碱度,施肥时叫在肥水中加入3% 的食用醋,以增加土壤酸性。在施 肥过程中叫在肥水中加入锰、铁、 镁等微量元索的复介肥来增强树 势。桂花进入体眠期应停止施肥。 修剪 生长期修剪:盆栽桂花生长期 的修剪是控制树形的主要手段,叫 及时调节生长势,有利其止常发育 和树体成形。修剪时要控制修剪 量,小叫过度。 ①短截:即剪去年生长枝条 的部分,主要作用是控制树冠和 枝梢,以利侧枝萌发,根据短截的 程度,般叫分为轻短截、中短截 和重短截。 ②疏枝:剪去树冠内多余的 年生或多年生枝条,调节树体的生 长和枝冠形状,改善通风透光条 件,促进花芽分化。 ③摘心:对尚末停止生长的当 年生新梢,摘取其生长点或嫩尖, 迫使新梢折停生长,以增加树体内 的营养积累。 体眠期修剪:体眠期修剪除去 除瘦弱枝、徒长枝、下垂枝、横向 枝、病虫枝外,还应根据盆栽桂树 造刑的要求,将当年生枝条短截, 使树冠逐步形成优美的形态。修剪 时应根据树势决定强弱,遵循强树 强剪,弱树弱剪的原则。浇水 桂花在营养生长期所需水分和 养分较多,浇水量及施肥量应逐渐 增加,浇水应保持“见干见湿,偏 干为宜”,根据小同品种控制浇水 量。在炎热的夏季,每日中午可对桂花的叶面进行喷淋,保持土壤中 的正常水分。暴雨后盆中易积水, 应及时清除避免涝害。 在生殖生长及开花物候期,浇 水工作更是至关重要,此时应减少 浇水量,适当扣水。待花芽基本形 成后,再由扣水转为正常浇水,以保持土面湿度50%~60%为宜。 冬季桂花停止生长,此时应视 盆土干湿状况适量浇水,所浇的水 叫为食醋+磷酸亚铁的缓化水。 施肥 盆栽桂花般情况下分花前施 肥和花后施肥两个阶段。花前施肥 对促进桂花叶芽的生长和花芽的形 成,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花后施 肥则有利于桂花越冬和来年叶芽的 形成。施肥浓度应根据季节变化和 小同品种进行配制。 花前施肥:桂花萌芽期间需要 养分量较多,应及时补肥。此时,宜 薄肥勤施,每隔10天左右施次, 施肥时应注意松土,保持盆土良好 的渗水性和透气性。待新叶全展进 入生长田季时,再逐步提高肥料浓 度,以腐熟有机肥同浇水并进行,一般情况下每月施肥一次即可。在 花芽分化、开花期间应减少氮肥的 施用,增加磷、钾肥的施用。 换盆 盆栽桂花每隔2一3年需翻盆 换土次,换盆时间为梅雨季节 (北方地区为7月或8月)。 盆土:用比例为1:1:1的园 土、堆肥、河沙配制土。 翻盆:根据原根盘的尺寸,在 剪去1/3老根后,用竹签剔去枯根, 但保留部分原土。上盆时应在盆的 底部先放置2厘米厚的瓦砾,瓦砾 上丙适量添加底土,种植时加入疏 松肥沃的新土,填土定要先在四 周压实,垠日小要留得太深。换盆 后的第遍水要浇透,进行叶而喷 淋至关重要。换盆后30天内小宜施 肥,此后叫逐步施加些淡肥。 病虫害防治 危害桂花的病虫害主要有红蜘 蛛、介壳虫、自粉虱等虫害和灰煤 病、黑霉病、褐斑病等主要病害,在 病虫害高发期,要及时喷洒药剂进 行防治。在盆栽桂花冬季进入温室 前,应先对桂花进行次检查,发 现有病虫害枝,应及时清除,并用 百菌清和敌杀死进行喷洒、熏蒸消 毒。 [详情]

  • 用液体菌种栽培杏鲍菇发布时间:2009-09-22

    用液体菌种培养器生产一批菌种仅需3天,是使用固体菌种周期的1/10。每罐菌种成本为195元,可接17×33厘米的栽培袋4000袋-5000袋,成本仅为0.04元,是使用固体菌种的1/32。由于液体菌种具有流动性,因而接入的菌种可流散在不同的部位萌发生长。接种后6小时左右即可看到菌种萌发变白,24小时就可吃料生长,使杂菌没有浸染机会。在25℃的条件下,养菌18天-20天即可长满袋,生长期是使用固体菌种的50%。  配方: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源和氮源,特别是氮源越丰富菌丝生长越好,产量也越高。配方是:木屑65%、棉籽壳10%、麦麸23%、石膏1%、石灰1%。  水分:在栽培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要求相对湿度在85%-90%。子实体发育和生长阶段,水分管理极为重要。初期菇房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0%左右,而当子实体发育期间和接近采收时,湿度可控制在85%左右,这样有利于延长子实体的保质期。不要把水喷到菇体上,特别在气温升高时,容易使子实体发黄,严惩时还会感染杂菌,造成腐烂,影响产量和质量。  温度:杏鲍菇菌丝生长较适宜的温度25℃左右,原基形成的较适温度是10-15℃。子实体发育的温度因不同菌种而异,一般适温为15-21℃。  光线: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线,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散射光。  通风:杏鲍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但在菌丝生长阶段,瓶(袋)中积累的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菌丝的生长,培养料中的菌丝排出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使培养料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能明显地刺激菌丝的生长。雨天时,子实体生长阶段还要求加大通风量。当气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增加喷水降低温度的同时必须增加通风,避免高温高湿,造成子实体腐烂。  用液体菌种生产杏鲍菇生物学效益可达80%-100%,头潮菇产量可提高17%,总产量提高4.25%,由于产菇集中,利于市场销售。此外,液体菌种的应用,使栽培周期缩短,因而可增加栽培批次,提高菇房的利用率,其效益是使用固体菌种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农业网编辑 (记者 佚名) [详情]

  • 怎样使万寿菊矮化?发布时间:2010-03-14

    欲使 万寿菊矮化,具体技术措施: ①修剪整形。万寿菊一般以播种、扦插繁殖为主,栽植后不宜过多施肥,否则枝叶徒长、叶茂而开花较差,如发现徒长应及时修剪整形,控制其高度。 ②药物处理。万寿菊生长较快,分枝较强,为了使万寿菊矮化,可配制300倍液的B9喷洒叶面和生长点。一般当植株长到20厘米高时进行,反复3~4次,到现蕾为止,矮化效果较好。(记者 中华园林网) [详情]

  • 中国古代园林概说发布时间:2009-07-22

      较好节 概 述  一、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  (一)历史沿革  1.园林萌芽  我国古代园林建造历史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较早的园林萌芽形式称囿(you),指在圈定的范围内,利用原地形地貌,加少许台式建筑,供帝王游猎和畜养禽兽的地方。  2.园林的初始 秦汉时,出现以宫室建筑为中心的宫苑。秦始皇建兰池宫,并在池中筑蓬莱山。汉武帝在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首开“一池三山”模式之先河,大量修建宫观亭台楼阁,集居住、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但园中仍圈养动物,尚未脱离狩猎等功能。另据文献记载,汉代已出现私家宅园。  3.园林艺术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传人,老庄哲学流行,文人崇尚清谈,玄风盛行。在玄学影响下,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成为风尚,对自然美的欣赏促使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我国园林的风格也开始转向崇尚自然,开创了我国园林的艺术风格,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称“写实山水园”,为我国山水园林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除皇家园林(集中于洛阳、南京,如洛阳北魏华林园等)之外,还出现一批寺庙园林(江西庐山)和私家园林(西晋石崇金谷园)。  4.园林艺术的成熟  隋唐五代时期,文人参与造园和文人园林的涌现,把造园艺术与山水诗、山水画相联系,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园林艺术快速发展,趋于成熟,皇家园林极为兴盛,私家园林也日趋繁荣,如隋东京洛阳西苑、唐长安曲江池芙蓉园等皇家园林,以及辋川别业等私家园林。  5.园林艺术的高峰  两宋辽金时期,继隋唐五代之后,首次进入造园的高峰时期。由于私家园林大量修建,文人及画家自建或参加造园,将诗画融人造园之中。在园林布局与造景之中,伴随文学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认识深化,特别是山水画理论着作的出现,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文风很盛,园林艺术有较大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两地。开封有艮岳、金明池、琼林苑等,修艮岳大量使用太湖石;洛阳有百余座名园,在《洛阳名园》中就重点介绍了24处园林。  南宋南迁,将园林文化南移。南宋造园之风盛于临安(杭州)、吴兴和苏州。南宋临安继续开发西湖,扬州、苏州、吴兴私家园林兴盛,广东岭南园林开始出现。  北方辽代开发了陪都南京城东北的广寒宫(今北海)等园林。金代定都中都城以后,将开封艮岳太湖石北运,扩建辽广寒宫,为琼华岛大宁宫。在西山玉泉山一带开发园林,建大觉寺、金山寺等,称“八大水院”,使“西山晴雪”成为“燕京八景”之一。  6.园林艺术的鼎盛  明清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设计和建造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较高峰。由于文人与画家积极投身造园活动,各种造园论着及专职匠师相继出现。明末计成的《园冶》是我国的造园名着,其造园手法仍是近现代园林艺术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明清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园林、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园林、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岭南园林等不同风格,其造园手法已达“意境高超、笔法简练”的高度。  明代在北京建西苑(中海、南海、北海)等皇家园林,以及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太庙等坛庙园林,海淀一带还大量涌现私家园林。随着经济的发展,江南园林十分兴旺,尤以扬州为较,岭南园林日趋成熟。设计理论、建造等都达精深水平。明末苏州园林大兴。  清代康熙开始拓建避暑山庄和海淀一带的三山五园。又由于康熙、乾隆巡视江南,促江南园林艺术手法向北传播。流传至今的大量古园林佳作为清代作品。明清时中国园林开始影响欧洲。  (二)地域分布  由于我国园林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因此分布地区广,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洛阳、开封一带,杭州及钱塘江三角洲,南京、扬州、苏州及附近各城市,北京和承德,以及岭南一带。  二、特色  西方园林追求的是人工几何美,重在表现人为力量,称几何规则式园林。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淳朴自然美,重在表现大自然山水的景色美,处处显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称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造园的基本法则是“有定法、无定式”,利用山、水、植物为素材,经人为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精练化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一)有定法  有定法是造园的基本准则之一,在园林设计中,自然要素应做到精练典型,“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符合自然之理,体现“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与世界园林相比,我国园林有四大艺术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括两方面。首先是总体布局要合乎自然。“师法自然”是山水总体布局,艺术素材的提炼与组合,要合乎自然界地形生成分布的客观规律。我国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山水景观的设计与营造,必须以自然为蓝本,以自然本原为依据,即“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做到景观地貌“做假成真”,使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第二是指每个细节素材的景观组合,要符合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的规律。造园艺术如同音乐中的曲谱,必须对自然山水进行艺术取舍和高度概括,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穷意境。  2.园林建筑“融于自然”  园林建筑“融于自然”,是指建筑的布局、造型、规模、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于一体。建筑的形与神,既要与天空、地面、自然环境吻合,又要与园林内各部分景观相衔接,使园林体现自然、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达到渐人佳境、情景交融的效果。  3.花木配置“顺应自然”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较富有生命力的素材,在花木选择搭配上,可以创造充满生机的绿色环境。可以与山石、水面、建筑有机结合,点化主题、互为组景。花木在全园的营造上要顺应自然,物种配置上要仿效自然,不求整齐,但求意境。  4.意境情趣“表现自然”  园林创造的较终目的是表现自然之美。意境是理想美,是理念与生活、感情与景物的结合,也是中国园林的精髓,造园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融于园林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理念和联想。中国山水园林的意境,往往借助山水、建筑、花木来传达,通过园名、景题、刻石、匾额、楹联等文字形式,来深化意境的内涵。  中国园林就像是一幅概括和升华大自然的山水画,以空间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园林布置在于成景,景就是诗情画意,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而园林则是诗情画意的综合性艺术。  (二)无定式  无定式主要表现为,选址没有固定模式、园林风格没有固定模式两个方面。  1.选址没有固定模式  主要指我国园林建筑位置的确定,是设计者对园林内外自然环境和景物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环境整体要求及观赏者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的设计。如在湖岸窄小处建精舍,在林壑幽绝处建寺观或其他建筑。即使同一类型建筑物,也要根据环境设计出不同风格。  2.园林风格没有固定模式  主要指园林设计因人而异,特别是私家园林个性更为突出。苏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所,是诗文书画人才辈出之地,他们的生活状态及作品对私家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均有很大影响,加之园林主人的生活境况和理想、追求的审美意念,创造了个性鲜活、各具特色的园林。因此,中国园林类型多样、个性风格各异。 [详情]

  • 长蠕孢菌叶斑病发布时间:2010-09-25

    1. 病害 在草坪上的大斑病,在国内草坪上还未占有主导地位。但鉴于这类病害在各种作物中侵染范围广,尤其是禾本科作物上为害较为普遍;有可能岁着草坪业日益发展,这类病害有应运而生的机会。此外,在国际上,这类草坪病害较为普遍。 2. 寄主 早熟禾、草地早熟禾、细叶羊茅、细弱剪股颖、匍匐剪股颖、黑麦草。 3. 发生 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寄主病叶组织内越冬,来年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成为初侵染源。在病斑上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4. 症状 叶斑病或叶腐病在早春和晚秋开始在叶片上出现小的褐至红色、紫黑色病斑,病斑迅速扩大,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常呈现浅古铜色或枯草色。病斑边缘呈红褐或紫黑色。常被描写为眼斑病状。在潮湿条件下,许多病斑可以连在一起将病斑呈带状围起来,使叶片从尖部变黄、古铜或红褐色至死亡。当叶片出现许多病斑时,叶片可能会全部烂掉、萎蔫和死亡。在气温凉爽时,病斑只局限于叶片上,但在潮湿条件下,它将侵染叶鞘、根颈和根,在短期内草坪会变得稀疏。 5. 防治 (1)栽培技术:在长蠕孢菌叶斑病发生期间,保持草坪湿润有助于减少甚至阻止病害的发生。 (2)化学防治:几种杀菌剂用于长蠕孢菌叶斑病,所有这些杀菌剂都是接触性杀菌剂。除朴海因外,多数杀菌剂每隔7~10天用药一次,在病害刚发生时用药较好。具体的杀菌剂为百菌清、代森英、福美双。 1. 病害 在草坪上的大斑病,在国内草坪上还未占有主导地位。但鉴于这类病害在各种作物中侵染范围广,尤其是禾本科作物上为害较为普遍;有可能岁着草坪业日益发展,这类病害有应运而生的机会。此外,在国际上,这类草坪病害较为普遍。 2. 寄主 早熟禾、草地早熟禾、细叶羊茅、细弱剪股颖、匍匐剪股颖、黑麦草。 3. 发生 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寄主病叶组织内越冬,来年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成为初侵染源。在病斑上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 4. 症状 叶斑病或叶腐病在早春和晚秋开始在叶片上出现小的褐至红色、紫黑色病斑,病斑迅速扩大,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常呈现浅古铜色或枯草色。病斑边缘呈红褐或紫黑色。常被描写为眼斑病状。在潮湿条件下,许多病斑可以连在一起将病斑呈带状围起来,使叶片从尖部变黄、古铜或红褐色至死亡。当叶片出现许多病斑时,叶片可能会全部烂掉、萎蔫和死亡。在气温凉爽时,病斑只局限于叶片上,但在潮湿条件下,它将侵染叶鞘、根颈和根,在短期内草坪会变得稀疏。 5. 防治 (1)栽培技术:在长蠕孢菌叶斑病发生期间,保持草坪湿润有助于减少甚至阻止病害的发生。 (2)化学防治:几种杀菌剂用于长蠕孢菌叶斑病,所有这些杀菌剂都是接触性杀菌剂。除朴海因外,多数杀菌剂每隔7~10天用药一次,在病害刚发生时用药较好。具体的杀菌剂为百菌清、代森英、福美双。 [详情]

1/1 记录数:5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末页

咨询热线: 邮箱: 在线咨询:农苗网客服 点击即时交流

Copyright ©2012-2024 农苗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