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_夜上海最新论坛/新爱上海

安平县博超金属丝网厂

主营:电焊网,钢筋网,苗床网,轧花网,网格布

扫一扫,进入手机商铺

供应产品分类
企业新闻
  • 苗期浇水应掌握哪些规律?发布时间:2011-05-12

    苗期浇水是烟苗出土以后到移栽前水分的补充。种子发芽出土及幼苗正常生长,均需保证苗床土壤有适宜的水分。播种至壮苗形成,浇水量是一顶关键措施。  苗期浇水应掌握好以下干规律:  播种至出苗。播种前苗床浇(灌)一次透水,再行播种,南方烟区的平畦育苗,通常在播种前1─2天浇灌透底水,播种时再适量浇水,或者浇湿表土。不论南方和北方,这一时期都需使根活动层保持足够的水分,床土表层保持湿润,但不应有明水。  出苗至二叶。通称为幼苗十字期,此时幼苗根系入土较浅,侧根刚刚发生。短时干旱和烈日曝晒时,根系吸收的水分往往不能补偿地上部蒸腾的消耗,幼苗生长则受到抑制,严重时会造成死苗。这阶段浇水特点是,床土表层发白即行浇水,以保持根层的适当水分。浇水时要轻浇勤浇。  二时至四叶。是促进根系生长的控水壮根期。此期苗床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较大持水量的60%左右,即床土表面呈现不干不湿的状态。  四叶至成苗。这段时间较长,约占整个苗期的一半。据测定,从第3片叶到第7片真叶出现,地下部比地上部增长多。管理的中心是促进根茎同时生长。做法是:于幼苗4-5片真叶时期,选择晴天浇透水,使床土湿透,其后待苗床表土0.5厘米处呈干象,再浇透水,直到幼苗竖叶期,这样地下部和地上部就能兼顾生长,可使幼苗根壮茎粗叶茂。 到了成苗期,需控水炼苗,促苗健壮,减少浇水次数,增加浇水数量,保持苗床土壤上干下湿。移栽前一天要浇一次透水,起苗时伤根少,带土多。(记者 不详) [详情]

  • 怎样盆栽梅花?发布时间:2011-07-22

    梅花是我国原产的落叶乔木,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深受广大花卉爱好者的喜爱。 梅花喜温暖,盛产在长江流域,北方严寒多不能露地越冬,常作盆栽观赏。春季选择将及花期的幼株,趁新叶未展带土球装盆,梅花适宜轻松肥沃的土质,可用沙质壤土略掺粪干或饼肥使用。上盆后要连续浇两次透水,放在阳光充足处培养。 梅花怕涝,水大会伤根落叶,影响着蕾开花。夏天可每天下午浇水一次,但上午要对个别的干盆浇水,即所谓“找水”。阴天虽可不浇,但也要个别“找水”。雨天将盆放倒,要及时排除积水。总之以经常保持盆土不湿不干的湿润状为佳。 为了使梅花多着花蕾,应在夏季孕蕾之前,亦即当新梢伸长至25厘米左右时,行“干旱处理”。做法是:先作短时间的停水,使植株因缺水而叶片翅卷,枝条略呈蔫萎状,然后再浇小水“缓苗”。“小水”的水量约是例常浇水的6~7成。小水连续几日后再次作短时停水,如此反复几次,植株终因水量不足而停止枝条的生长及二番枝的萌发。如此可使植株集中养分促使花芽分化,可获多着花蕾的效果。 但如盆土已干燥过久,则应先浇小水使根部缓缓吸收,逐渐恢复生机,稍过2~3日再照常规浇水。切不可立即大水浇灌,否则,会造成大量落叶,梅花在孕蕾期间发现落叶会直接影响着蕾。栽培者不可不慎。 梅花到了秋季就要逐渐减少浇水量。在开花和展叶期也要少浇水。 梅花的施肥,除春季上盆和换盆时施底肥外,夏季生长期间可每周追施稀薄腐熟的豆饼水或马掌水一次。秋季孕蕾期间要停施氮肥,增施少量速效磷肥,以免生势过旺,植株徒长。 梅花的花芽形成在当年新生的枝条上,欲使多着花,可用修剪的办法促使多生新枝。初上盆的幼株可选留强壮的枝条2-3枚,在20厘米左右处短截,其余枝条可全部自基部剪除。在这截短枝条上端的2~3芽当年可长成长枝,下部的当年可长成短枝。在新生的长枝叶腋间多着生叶芽,短枝的叶腋间则多着生花芽。秋季剪定时可将着有花芽的短枝适当剪短,以节省养分使花开足壮。对生有叶芽的长枝应保留5~6个叶芽,将上部剪去。这样,所保留的叶芽其上端2—3芽翌年又可发展成为长枝,其下部的几个芽将变为开花的短枝。至第二年秋再作同样剪定。 梅花成长过程中会有徒长枝、纤弱枝、病害枝、重叠枝及密生枝等发生,可随时自基部剪除,以保持树型良好。 梅花在花前要根据树势适当疏蕾,开谢的残花要及时摘掉,以节省不必要的养分消耗。花期过后要将开花的枝条适当剔除一部分,其余可短截至2~3芽处。 梅花应每年春季开花后换盆一次。换盆时将原土铲去一部分,剔除枯朽的老根,添换新土并施人适量的豆饼、马掌或羊蹄壳作关于盆栽梅花的造型,除古雅的桩景外,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在北方常有曲枝拿“弯”的造型办法。梅花于冬季落叶后可移人不结冰的冰窖内越冬。如欲促成早花,可在预期观花的前50~60天移入10℃左右的低温温室,届时即可开花。在此期间要注意少浇水,多晒阳光。绽蕾后移至低温处以延缓花期。梅花繁殖多用嫁接法。以山桃、毛桃或实生梅作砧木,于早春枝或秋季芽接,均易成活。(记者 中华园林网) [详情]

1/1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末页

咨询热线: 邮箱: 在线咨询:农苗网客服 点击即时交流

Copyright ©2012-2024 农苗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