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磨_夜上海最新论坛/新爱上海

绿色购物公司

主营:绿化树,绿化树苗,桂花树,银杏树,各种绿化树种子

扫一扫,进入手机商铺

企业新闻

水旱盆景概述(二)

发布日期:2011-03-26

水旱盆景概述(二)

(二)分类与式样

随着水旱盆景的不断发展,其所用材料越来越丰富,布局式样也越来越多。为便于创作与研究,这里从几个方面作一些分类。

1、按树种分

水旱盆景的主体景物是树木,故按照树种的类别和观赏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类。

(1)松柏类盆中树木采用松柏类树种,四季常青。这一类盆景多表现雄伟、古朴的景色,有时用于表现冬季雪景或夏日浓荫。

(2)杂木类采用杂木类树种,重在树姿,可表现四季景象,尤以落叶后的寒树景象及刚萌芽的早春景象较富观赏价值。

(3)观叶类采用观叶类树种,既观树姿,又观叶色、叶形,落叶后还可观寒树景象。多用于表现秋景或春景。

(4)观花类采用观花类树种既观树姿,又观花。

(5)观果类采用观果类树种,既观树姿,又观花果。

除上述以外,也有将两种以上的不同树种用于同一作品中,一般以一种为主,其余为次,主次分明。由于不同树木的色彩与形态变化较大,同时其生长习性往往不尽相同,故布局和养护管理的难度也较大。

2、按树数分

水旱盆景中的树木,通常采取多株作成丛林式,有时也用一株单体树木孤植。按照树木的多少,也可将水旱盆景分为以下几类。

(1)孤植类采用一株单体树木孤植,一般树木主干粗壮,侧枝协调,树形完整,具有老树姿态,布局较为简单。

(2)二株类采用二株树木合植,一般两株靠在一起,一高一低,一正一斜,主次分明,布局亦较简单。

(3)疏林类采用三株、五株、七株或九株树木合植,其中一株为主树,一株为副主树,其余为配树,多表现疏朗的丛林景观,其布局较为复杂。

(4)密林类采用很多株树木合植,其中亦分主树、副主树及配树,多表现繁密的森林景观,其布局较为复杂。

3、按规格分

水旱盆景有多种规格,大者盆中可容人,小者可置手掌中。目前一般按照盆的长度分为以下几类。

(1)微型类盆长10厘米以下(含10厘米),观赏时常常与其他类型的微型盆景一起陈设在博古架上。

(2)小型类盆长11~40厘米。

(3)中型类盆长41~80厘米,这种规格较为多见。

(4)大型类盆长81~150厘米,这种规格多用于公园景观布置。

(5)超大型类盆长150厘米以上,主要用于公园景观布置。

4、按布局分

水旱盆景概述(二)

水旱盆景的布局,按照水面与旱地的大体安排,可以分出一些不同式样。

这些式样并非固定的模式,根据材料的特点及艺术表现的需要,通过对树木、石头、水面、地形、摆件等的不同处理,可创作千变万化的作品。

水旱盆景的布局式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水畔式盆中的一边为水面,一边为旱地,以山石隔开水土。旱地部分用以栽种树木,布置山石:水面部分常常布置小石块或舟楫。水岸线曲折而倾斜,富于变化。水畔式主要用于表现水边树木的情趣。

(2)岛屿式盆中水面环绕旱地,以山石隔开水土。一般仅有一个小岛(旱地),但也可有两三个小岛。小岛可以四面环水,也可以三面环水(背面靠盆边),水中还可以布置小石块。岛的形状均呈不规则形,水岸线曲折多变,地形有起有伏。两三座小岛屿的布局则有主有次,有疏有密。岛屿式主要用于表现江、河、湖、海中被水环绕的小岛景观。

(3)溪涧式盆中两边为树木、石头和旱地,中间形成狭窄的水面。两边早地大小不一,避免对称,同时高低起伏变化较大。溪涧的形状有开有合,曲折迂回。水中常有大大小小的石块。溪涧式主要表现山林中的溪涧景观。它较富有野趣,也较能显出景物的纵深感。

(4)江湖式贫中两边为树木、石头和旱地,中间为宽阔的水面,有时后面还有远山低排。旱地部分树木均作成丛林式,坡岸一般较平缓,水岸线曲折柔和,水面较溪涧式开阔,常置放小桥或舟楫等盆景摆件。江湖式较适宜表现江河、湖泊的景观。

(5)综合式自然界的景观多种多样,水旱盆景的创作同样也应富有变化。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也可将上述基本形式中的两三种结合起来,这种布局形式称为综合式。

(三)水旱盆景的发展

水旱盆景这种形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自然风景得天独厚。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利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即出现对观赏植物的栽培和模仿自然山林的造园。春秋战国时期,以回归自然为核心的老庄哲学应运而生,并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则将对山水的喜好与人的“仁”、“智”联系在一起,曾作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喻。东汉已有“构石为山”的私家园林以及盆栽花卉。魏晋(公元220~420年)以后崇尚散淡,寄情山水,形成风气。人们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将理想的生活与山林之美结合起来。这种风气在文人中盛行,促进了山水园、山水画、山水诗等文人艺术的兴起,而同样以抒发自然情趣和人生理想为主题的盆景艺术,亦由此时开始形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多种文化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陕西乾陵唐章怀太子墓(建于公元706年)中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不仅说明中国在初唐时期已形成盆景,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盆景是采用山石和树木配置,共同成景。从一些诗人的描述中也可知道当时盆景已有多种形式。

宋代(公元960~1279年)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以奇树怪石作为观赏品已蔚然成风。绘画艺术的发展,对于盆景的造型也很有指导意义。从宋代绘画及诗文中可知,当时盆景已渐趋成熟,并已形成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两大类别。

明清两代,中国盆景造型更为完善。清初刘銮《五石瓠》记述:“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元人谓之西子景。”这种有树有石、有早有水的盆景,可以说就是一种水旱盆景。由此也可以推测,在明代或者清初即已出现水旱盆景。

清代《扬州画舫录》一书中也提到乾隆时期,扬州有一种称作“山水点景”的盆景,其中有水有土,根据记述来看,也应属于水旱盆景。

从其他一些资料的记载也可以知道,水旱盆景在清代已较为普遍。但是,由于水旱盆景养护管理的要求相对较高,加之近代社会的动乱,因此未能有实物留存至今。现代水旱盆景是在近二十年中重新兴起的,它继承了传统的技艺,并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盆景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湖北、四川等地的水旱盆景发展很快,普及很广,并逐步成为盆景的一个重要形式。

在注重画意、追求意境方面,现代水旱盆景保留了中国盆景艺术的这种文人特点,并且有所深化。

由于受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影响,水旱盆景在造型上更趋向于自然。水旱盆景中的树木多作成丛林,也是与其自然特点分不开的。而树木的加工则更多地采用修剪,力求减少人工痕迹。水旱盆景中的石头也不是古代人所欣赏的那种剔透玲珑的“假山”型,而多为圆浑、平缓状,注重朴拙和自然,作成坡岸很有真实感。现代水旱盆景请见实例《樵归图》。

随着现代人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水旱盆景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盆景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则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过去的水旱盆景多采用较深的水盆,其表现力受到局限,现在改为浅口水盆,既突出了贫中的景物,又表现了坡岸的效果。而切石机的运用,则使得许多以前难以加工的硬石可以按照作者的需要进行切截,从而作出更为理想的造型。此外,树种、石种的不断丰富,也为水旱盆景的多样化创造了基础条件。

现代水旱盆景还趋向于个性化,它继承了传统的技艺,又有了新的飞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具体的规则,在创作上只要求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采用相应的表现手法。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间盆景交流的日益频繁,水旱盆景在国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盆景爱好者的喜爱。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水旱盆景的创作与研究,曾在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作水旱盆景的示范表演,从观众的反映来看,这是一种雅俗共赏、广受欢迎的盆景形式。(未完待续)

咨询热线: 邮箱: 在线咨询:农苗网客服 点击即时交流

Copyright ©2012-2024 农苗网版权所有